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 文章详情
索 引 号 M0020-0003-2025-0041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三门峡市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25-06-13
标  题 关于对市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第67号建议的答复
发文字号 三教〔2025〕41号
发布时间 2025-06-13 17:03

关于对市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第6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6-13 17:03 来源:三门峡市教育局

尊敬的建梅代表

您《关于关注和保障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收悉,感谢作为人大代表中小学教师群体工作状态的深切关注。关注和保障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切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正常负担,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高度重视您提出的建议,经认真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现作如下答复:

一、关于“合理制定考核目标,丰富考核内容,不以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的唯一标准”的建议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科学制定考核目标,丰富考核内容,一直是教育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围绕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在中小学教师评价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名义,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做到“四纳入”“一作为”(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意识形态和安全工作责任制;纳入学校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及全面从严治党任务清单;纳入工作预算,强化条件保障;作为教育系统巡视巡察和督查检查的重要内容),做到“两建立”“三实行”(市县两级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机制,市教育局建立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直属学校联动机制,健全覆盖全面、层次合理、规模适当的新时代人民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实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年度报告、随机抽查和文件印发一月内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制度),做到“一前置”“五专题”(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晋升等首要条件和前置要求,落实党组织书记和校长第一责任人职责,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每年要做好“五个专题”活动,即研究制定1个师德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全体教师每年至少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师德教育实践、师德警示教育各1次,全年师德教育不少于12学时;至少开展1次教师思想动态调研摸排,掌握教师思想变动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处理苗头性问题)。

二是精心营造效率为王的教学生态在全市中小学倡导“双主体”、用好课改“四把金钥匙”,引导师生建立相互成全的主体关系,打造师生学习行为价值共同体。推行大课时制,打破45分钟课时局限,推行90120分钟或更长时段,持续对某个学科、专题或知识点深入学习、深度练习、穿透学习、突破学习,最大限度地保持专注度,倒逼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研意识的提升,助推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系统形成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成效。重视梯度训练、基础训练、专题训练、实战训练和模拟训练,难度由低到高,打造学思践悟训练闭环。推行结构化课堂教学,导读自学、预习展示、互动点评、概括升华、巩固再练,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层次性、操作性、连续性、完整性、价值性。指导师生巧用“四个本”,自习本、问题本、错题本、题库本,发现问题、分析绕题、突破难题,达到做一个、会一类、通一片,不失分、多加分、得高分的效果,大面积提升教学效率。

三是着力创设精研业务的浓厚氛围。坚持能力为本,坚持守正创新,2024年秋季以来,相继组织两届全市中小学按学段、分学科开展大练兵、大研讨、大展示、大应用“四大”活动。其中第二届22235人次分别参加单位主要负责人讲本校课程经验做法、学科教研组长讲学科课改革经验及优秀教师的赛课活动,持续推动业务能力大提升,最终拟对表现突出的578名书记(校长)、学科教研组长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以营造潜心育人的浓厚氛围。

四是突出倡导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针对现有中小学教师成长攀升体系,大胆改革中小学教师评价方式,在全市总结推广三门峡市外国语高中等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首席后勤和青年才俊等“三首一青”工作经验,并拟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基层学校选树一批师生身边的典型,树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

二、关于“关注和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上要有所作为”的建议

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福祉,而且与教育质量和社会未来紧密相连。在关注和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减轻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按照、国《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印发的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求,们坚持将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改、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特别是20245月,经市委主要领导签批,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三门峡市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中小学师生减负若干措施》(三教领20241号),明确要求各地统筹规范各类行政事务进校园,严控教师参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迎检、拍照打卡、竞赛比赛、评比表彰等活动,全面梳理各类考核、检查和评比项目,从源头上减轻学校和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其中一些做法在全国都产生了良好影响

二是严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以规范中小学生作息为切口,全市中小学严格执行相关要求,包括普通高中在内,在双休日、节假日等易发问题的时间节点,加强管理,注重 监督,显著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治理的新成效。可以讲,目前,中小学教师超长工作现象已基本上不复存在。

三是创设干事创业良好环境。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选树典型,结合市委“四不为”工作部署,在全市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反对‘四不为’,倡导‘四要为’”活动。今年以来,在市直教育系统选树了三门峡市十中负责人霍云波、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职工邵宪廷两位典型,倡导党员干部有作为、真作为、善作为、敢作为。我们连续多年与三门峡电视台、《大河报》三门峡记者站等本地媒体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三门峡日报》已签订三轮报教合作协议,创办教育周刊(每轮次50期),开设“身边的好教师”“五育实践”“教育名著读后感”“寄语青春”“我的社团我的梦”等近20个栏目,引导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踊跃投稿,共同营造交流工作经验、碰撞思想智慧、滋养精神血脉的精神家园。

四是畅通教师合法权益申诉渠道。及时受理并公正处理中小学教师工作中遇到的不实举报和投诉,及时澄清回应对不实举报投诉,对诋毁、污名教师等违法行为权益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确保教师能够安心从教。

三、关于“为教师提供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培训和咨询服务”的建议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间接反映。去除社会因素带给教师的压力外,在为其提供宽松工作环境的前提下,我们重点做到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作用。2021年,在全省率先且唯一成立由教育、卫健、残联、民政等13部门组成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市财政投入400余万元专项资金,建有评估室、个询室、催眠室、沙盘室、冥想室、音乐放松反馈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直播课堂和幸福大讲堂等10多个功能室,并聘请资深丰富的精神卫生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和社科专家等,重点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穿透式服务1000余名学校师生和社会群众。

二是全力打造专业化骨干队伍。近两年,全市招聘30余名专业心理健康老师,80%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建成226个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实现“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全覆盖。在市委编办、市财政、市人社等部门支持下,为新建学校优先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从校内常规课到县(区)研讨课,再到市级优质课层层历练,培养出20余名青年骨干专业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模式,累计培训专兼职心理教师1200余人次。

四、关于“出台相关措施,督促中小学制定合理的教师工作量标准”问题

截至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教师课时工作量标准,但教育部在编制核定和职称评审中提出了总工作时间参考(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每年42计算,年均1680小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学段、分学科的周课时标准,如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每周14-18节课,中学主科教师10-12节课,并包含教研、管理等非教学任务。同时根据生源、班额等因素,按”精简高效”原则,确定教师与教辅人员比例,并合理调剂编制。作为全市教育行政部门,我们没有出台相关措施的计划,也无督促中小学制定合理的教师工作量标准的必要。

建梅代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如身心疲惫、关系困境、责任过载、未来焦虑。下一步,结合您的相关建议,我们一是配合相关部门保障中小学教师基本待遇的落实,维护其应有合法权益。二是继续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持续探索科学评价中小学教师作业绩的方式和手段。三是争取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在从严从紧规范表彰活动的大背景下,努力争取继续开展以“感动崤函·十佳人民满意教师”为代表的教师品牌选树活动,并且注意加强宣传推介以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四是继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及邀请域内外知名心理学专家中小学教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平衡育人育己的双重角色培养心理韧性,学会自我关怀,寻找自我完善的方法,学会自我超越。五是继续推动各配备专业人员。在中小学校开辟“心理健康咨询室”,联合有关机构,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方法,让教师们改变应对问题的态度,改进自我认知,正确定位自已。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建议,我们将积极落实各项措施,切实关注和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希望您继续对教育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