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三门峡教育信息》 > 2022年 > 文章详情

第19期: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5篇)

发布时间:2023-01-06 08:43 来源:三门峡市教育局

编者按:教育情怀,世家风范。在三门峡,有一些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他们用几代人的接力,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用一辈子的时光书写着师者本色,展示广大教师爱党爱国、仁爱奉献的精神风貌。为庆祝第38个教师节,弘扬师德师风,营造良好育人氛围,9月8日至15日,三门峡日报社联合我局推出了一组全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共5篇,围绕这些世代从教的教师们潜心科研教学、爱校爱岗爱生的亲见亲闻亲感,讲述他们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平凡而闪光的故事,记录他们教育人生上的点点滴滴,致敬他们有热爱、有热情、有热度的教育情怀。现将本专题宣传内容集束编发,以供各地各学校在师德教育中学习借鉴。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一

三代“教育家风” 不忘“育人”初心

记者 吴若雨

 

扎根讲台数十载,倾尽韶华育桃李。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刘寄园、刘秦凤、刘琴玲、薛莲,一家三代教师矢志不渝地坚守在教育一线,缔造了一段教育世家的佳话。在这个家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传承,更是家风所在。

祖辈,做好教育事业的播种者

1925年,刘寄园出生于今湖滨区辖区。1949年,他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前会兴镇、磁钟乡、观音堂镇等地多个学校任教。1982年,他第二次回到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市一高”)任教直至退休。

从教40余年里,刘寄园博采众长、因材施教,取得不菲成绩。退休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习教育活动,一如既往地关心政治和学校的改革发展,为市一高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直至离世。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2021年5月26日,市一高举行“刘寄园老师特殊党费捐赠仪式”,实现了他“将党费交到100岁”的遗愿,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建党百年献礼。

刘寄园还曾担任三门峡市政协委员,获三门峡市科教积极分子、市群英大会代表、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市首届教师节“百名优秀教师”、三门峡市百名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父辈,做好教育事业的耕耘者

刘秦凤、刘琴玲是刘寄园的女儿,受家庭环境影响,姐妹俩从小就埋下了教书育人的种子。

因历史原因,刘秦凤高中毕业后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但她一直怀揣着做教师的梦想并为之努力。1965年,她如愿以偿成为三门峡市第三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后通过进修提升,成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她先后任教于三门峡市第三中学、三门峡市第二中学直至退休。

刘琴玲曾先后在洛阳市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三门峡市一中、三门峡市三中执教至退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她长期坚持业务学习和拓展,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她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刘琴玲个人曾参与编写河南省教研室《中招复习指导》一书,坚持走在学科教研前列。她所带的班级曾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她获得省、市多项荣誉。

孙辈,做好教育事业的延续者

刘寄园的外孙女薛莲儿时就跟随刘家长辈在校园中成长,长期耳濡目染,对教师职业自小就充满向往。目前,薛莲就职于郑州市回民初级中学,担任学校党总支书记,同时,她也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长期从事毕业班政治学科教学工作。

工作中,她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并不断努力进修提高教育和教学水平。在教育学生上,薛莲严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常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交换意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薛莲曾连续三届被评为郑州市管城区“名教师”,2014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骨干教师”,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教师”,2019年被郑州市总工会授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在祖辈、父辈的教育下,她牢记谆谆教诲,坚守教师家风传承,政治思想上不断追求上进,教学工作上不断追求上乘,提升自我。

如今,薛莲的双胞胎女儿即将进入高中学习。她们儿时常常聆听外曾祖父讲述教育故事,立志报考师范大学,加入“蜡烛”行列,让这个“教书匠家庭”更加兴旺。

用心当教师,传承教育梦。教师情怀早已融入了这个家庭的每位成员心中。他们不忘教育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三尺讲台上奉献着一代代人的青春。

(本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2022年9月8日 A4版)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二

三代17位教育人 托起学子成才梦

记者 崔盼盼

 

一缕书香,在生命中芬芳;一个职业,在家族里延续;一个故事,历经百年而精彩依旧……在三门峡,有这样一个教育世家,一门三代,70余载春秋,17位教育人,三门峡市第二小学教师薛曙雅一家把三尺讲台当作无限天地,将满腔热情倾注教育事业,托起崤函学子的成才梦。

从教33年的薛曙雅,曾在三门峡市一小、三门峡市二小任教,先后担任政教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等职务。她常说,自己出身教育世家,应该给这个家庭增光添彩,她一直牢记家规家训,时刻鞭策自己前进。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迎接教育生涯中的每一个挑战,在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走上正轨。多年来,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河南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三门峡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等称号,优质课和论文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一个个荣誉背后是她无悔的付出,更是她对长辈们最好的回报。

第一代教师:深耕豫西教育的“拓路者”

薛曙雅的外祖父张文兴(已故),1922年出生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湾乡上陈东村。他从小勤奋好学,20岁从原陕县师范学校毕业后,终身扎根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上陈东村小学、凡村小学、张村中学等学校任教,1980年光荣离休。在38年的教育生涯中,他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多次获得洛阳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县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2017年9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

第二代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奋斗者”

在外祖父这位老教师的影响下,薛曙雅的母亲张银娥、二姨张便娥(已故)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扎根农村、诲人不倦。

从教33年,母亲张银娥长期担任初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薛曙雅对母亲最深的印象,就是她长年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埋头苦读的背影和几十年如一日迎曦而出、伴星而归的匆匆脚步。小时候,薛曙雅“讨厌”埋首工作的母亲,觉得她陪伴自己的时间太少,可当她自己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才明白,母亲的爱从来都不属于子女独有,而是分给了所有学生。任教33年间,张银娥爱生如子,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在她的教育影响下,3个子女都无一例外选择了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二姨张便娥,先后在灵宝市五亩乡小学和陕州区张湾乡小学、实验小学任教。在职期间曾担任数学老师、教导主任。1990年,年仅44岁的她积劳成疾,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难受时就吃点止痛药,或者用书顶着胃部止痛。终于坚持到暑假,等她来医院检查时才发现已罹患胰腺癌晚期,最终不幸去世。

第三代教师:延续新时代教育的“追梦者”

从小耳濡目染师风师德,在薛曙雅和哥哥薛曙东、弟弟薛曙光兄妹三人心中,早早便种下热爱教育的火种。他们也深耕教育一线,共同坚守着一个梦想。

如今,薛曙东在河南林业职业学院任教,已从教31年;弟弟薛曙光在三门峡市第四小学任教,从教28年。兄妹三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甘洒热血献春秋,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书写着教书育人、桃李满园的荣光,并多次获得省、市级荣誉,时刻传承着一个教育世家的家风。“舅舅、舅妈、姑姑、表妹……我们全家共有17位老师。”提起这个教育世家,薛曙雅满心自豪地说,“大家都投身教育,平时很忙,一有家庭聚会,基本聊的都是教育。大家会互相交流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教学经验和分享工作中的乐趣。”

一名教师执教的岁月有多长?可能有人会说是20年,也许有人会说是30年,还有的人会说是一辈子。薛曙雅家族三代人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们不仅自己一辈子教书育人,还一代代地传承教育事业,在教育天地辛勤耕耘,用热情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薪火相传、矢志育人的奉献之歌。

(本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2022年9月9日 A4版)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三

报国传薪火 为党育英才

记者 崔盼盼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豫西灵宝教师队伍里,灵宝市实验小学何英辉一家三代为师,薪火相传。“踏实、严谨、敬业,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秉承着这一家风传承,这个家庭里的人民教师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故事。

一生从教 成就教育丰碑

何英辉的爷爷何士俊1944年成为一名教师,36年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当时,教室还是土坯草房,讲台和课桌是山上的石头和木板搭的,学生有的从家里拿来简易小板凳来坐,有的拿石头当椅子,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教学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学生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让何士俊十分动容,他决心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为这里种下智慧的火种。

执教36年,何士俊将默默奉献根植于心,每天为了学生费尽心力,他的很多教育主张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编写了很多学习顺口溜,其中,“一二三,我坐端”就出自何士俊口中。他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敬业和坚守,奠定了教育世家家风传承的基础。

夫妻携手 耕耘三尺讲台

在父辈的影响下,何英辉的父亲何守信于196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曾在兰州大学、甘肃省酒泉中学、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先后担任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和当时灵宝县教育局副局长,主管教育教学业务工作。执教40年来,何守信为社会培养了无数英才,为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何英辉的母亲许金霞也是一位人民教师。当时,由于何英辉父亲长年在外地教学,爷爷在其他村教书,曾祖母年龄大,奶奶又半身瘫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许金霞一人肩上,但她从未因此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为国育才 谱写奉献之歌

良好的家风,浸润人的一生。由于受家庭熏陶,何英辉和姐姐何英丽、妹妹何卫英姊妹三人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

“我和姐姐、妹妹从小就看着爷爷和父母是怎么当老师的,能够继承他们的衣钵,我感到十分自豪。”何英辉说。1991年,何英辉到灵宝市实验小学任教。教学中,她在一个“勤”字上下功夫,勤于备课、勤于复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对待身边的学生,她始终饱含热情,因材施教。面对新课程,她不断加强学习和钻研,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先后获得“河南省级骨干教师”“省级辅导教师”“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姐姐何英丽是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教29年,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有一次意外受伤,恰逢临近高考,何英丽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业,忍着脚伤疼痛坚持上课,陪伴学生一起度过了那段紧张的备考日子。何英丽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三门峡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并多次承担了中原联合体及三门峡市高中大型考试的数学试题命制工作。2003年撰写的课题报告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科研一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二等奖,优质课在省、市获得一等奖。

妹妹何卫英,1994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先后在灵宝园艺场中学、实验中学、川口乡中心小学和第六小学任教。多年来,她兢兢业业,教学成绩优异,2007年荣获“三门峡市优秀教师”称号。

在何英辉姊妹三人眼中,爷爷和父母都是很平凡的老师,平时也不会跟他们讲什么大道理,但身教胜于千言万语。“从小看着父亲和学生们互动,母亲一直担任一线教师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有时候半夜醒来还看到母亲在灯下的身影。父母带给我们的是耳濡目染的教育,我们从小就把‘默默奉献’四个字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间。”何英辉说。

何英辉一家三代人从事教育事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奋斗着,永不停歇。

(注:本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2022年9月13日A2版)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四

责任驻心间 爱心塑辉煌

记者 崔盼盼

 

卢氏县育才中学教师闫爱霞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但诗书传家,与人为善,坚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最神圣的职业。闫爱霞的父亲、姐姐、丈夫、女儿都带着这个信念与热爱走进教育行业。在对这个职业的坚守中,他们一家坚持用自身的光影响、引领学生向善向美而行。

投身教育  不落下一个学生

闫爱霞的父亲闫明政从事教育事业38年,时刻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等事。他对教育工作十分执着和热爱,并时刻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

闫明政刚参加工作时任教的学校,处在偏远山区,条件特别艰苦,教育程度落后,学校仅有7名学生。看着一个个流落在村子里的孩子不能上学,他十分痛心,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山里娃娃们上学。于是闫明政开始不停地找村干部、找学生家长,又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入校。看到学生家里穷,他就主动提出由自己先垫学费。有的家长担心山路太远太险,他就答应每天接送。一次由于天下大雨,闫明政在送完最后一个孩子返回学校途中,从一个5米高的崖上摔了下来,他忍着疼痛回到学校已是夜里12点,但第二天拄着拐杖依然站在讲台上。他爱生如子,只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孩子不失学,能学到更多知识,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女承父业  姐妹俩都走上讲台

1983年,闫爱霞的大姐闫彩霞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执教多年,闫彩霞倾心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次,闫彩霞由于严重的颈椎病晕倒在课堂上,可她在家休息不到半个月又重返课堂。尽管当时左臂和右腿还不够灵活,但她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工作中,她为人正派、锐意进取、关爱学生,所执教的学科和指导的学生屡获佳绩,她个人也多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的称号。

闫爱霞和爱人郝建超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相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让这对夫妻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为卢氏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夫妻俩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成绩优异,并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深受学生爱戴。

作为英语老师和班主任,闫爱霞深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在教学中,她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用“启发式”引领、点拨,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重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绿色空间,努力使课堂成为激情飞扬、真情感悟、享受体验、自主创新的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同时,全面提升学习成绩。因此,闫爱霞素有“转差为优”的带班传奇。

在同样的教育理念下,郝建超也不断钻研学习,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迎接教育旅程的每一个挑战,这些努力和拼搏让他多次在市、县级教师评比中名列前茅。“心中有知识,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本领,才能成为让人敬佩的老师。”执教30年来,闫爱霞始终坚信父亲的教导,并将其付诸实践。

传递薪火教育路上继续前行

闫爱霞的女儿郝静瑶受家庭环境影响,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教育行业,现在巩义市站街镇实验学校担任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郝静瑶积极上进,勤于钻研,在2021年巩义市教育局举行的“礼赞建党百年 矢志为党育人”诗歌朗诵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郝静瑶说,她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她在祖辈和父辈身上,不仅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更看到了他们收获的幸福、喜悦、骄傲和平凡中的伟大。

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闫爱霞和父亲、姐姐、爱人、孩子,这个秉承家族血脉传承的教育世家,用三代书香的丰盈奏响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孜孜不倦、接力奉献的杏坛佳音,将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事业代代传承,接力奉献。

(注:本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2022年9月14日A4版)

 

三门峡市“教育世家”系列报道之五

三代从教桃李芬芳 甘为人梯不忘初心

记者 崔盼盼

 

“踏实、严谨、敬业,教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秉承这一家风,陕州区第五小学教师王彩云一家三代,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战线,用责任与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故事。

胸怀赤子之心 深情以报国家

王彩云的父亲王文秀幼年母亲早亡,受尽苦难,却精勤博学,寒窗苦读。抗日战争期间,他怀揣爱国壮志,活跃在抗日救国一线,在宫前抗日区政府当宣传员,并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文秀就读于当时的陕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宫前区(现为宫前乡)庙沟村教学。王文秀在教课的同时,转入地下工作,给共产党传递情报。

新中国成立后,王文秀先后在宫前乡头峪、刘家庄、杏花等村的学校教书育人,曾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执教36年,王文秀遍育桃李,许多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为祖国的建设与繁荣作出了贡献。王文秀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离休后的王文秀也没有闲着,作为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他被邀请到当时的宫前学区编写县志,撰写豫西革命回忆录。在每年清明节时,他还担任讲解员,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激励下一代发扬革命传统。

传承教育初心 甘守三尺讲台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看着家里高高悬挂的承载父辈光辉教育史的奖状,王彩云从小便在心底埋下了热爱教育的种子。踩着父辈的足迹走上教师岗位后,王彩云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潜心钻研,勤勉工作。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王彩云主动报名到陕州区西李村乡李村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她尽职尽责,经常和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进步,王彩云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今年,由于工作任务重,54岁的王彩云主动请缨担任数学课老师和班主任,她用炽热的情怀和满腔的挚爱,克服自身不利因素,在工作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忙碌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主持参与的多项课题研究顺利结项,并获得多个市级奖项。

怀揣教育理想 倾注桃李芬芳

王文秀、王彩云一生坚守教育理想和追求,将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承给了子孙。王彩云的女儿李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把第一志愿选择为师范专业,如今她已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的一名教师,正肩负着长辈用时光书写的师者责任,传承着教育世家的情怀和风范。

高校的教学工作更加困难和复杂,李灿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承担了系里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修订、播音主持专业学位审查、播音主持专业艺考招生等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李灿始终饱含热情、悉心钻研、倾力奉献;对待学生,她倾囊相授、耐心细致;面对新课程,她加强研究和合作,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对培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人才作出有力的贡献。同时,她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潜心研究,并完成了多个校级课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学校学术力量的发展。

三代丹心育桃李,无怨无悔献芳华。王彩云一家三代人接力传承,像红烛一样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奉献在三尺讲台上。三代人、三尺情,教育的传承使得教育更有生命力,三代人的坚守让教育更具动人的色彩,更有贴心的温度。

(注:本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2022年9月15日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