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均衡强举措 提升内涵铸特色——三门峡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是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现辖义马市、渑池县、湖滨区、灵宝市、陕州区、卢氏县六个县(市、区)以及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03万,全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47所,在校生234459万人,教职工18428万人,专任教师17685万人。其中,既有省域经济强县,也有国家级贫困县;既有人口体量较小的市区,也有地域广袤的县镇。2013年以来,我们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因地制宜拟定路线图,实事求是确定时间表,“一年一县、一县一策、一校一案”,2018年底,成为全省少数几个由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步入“优质均衡”的省辖市之一。教育督导工作经验曾先后三次在全省会议上作突出介绍。
一、主要做法
(一)开启“卢氏模式”教育扶贫攻坚战
卢氏县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地貌特征为“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素有“河南小西藏”之称,贫困发生率位列全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首。贫困之殇,教育尤甚。全县290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一校”深山教学点就有近百个。2018年11月上旬,在郑州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检”反馈会上,卢氏县名列河南省32个迎检县(市、区)前茅。
作为三门峡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以及全市最后一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县,卢氏县如何顺利通过“国检”,不仅事关该县脱贫攻坚进程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全市上下普遍关注的一个教育问题、民生问题。作为市级教育督导部门,及时抽调部分市政府督学和有关专业人员对该县进行督促指导。同时,加强沟通交流,适时邀请市教育局、省级教育督导部门主要领导到场加压鼓劲。该县县委书记王清华亲自挂帅,把创建均衡县纳入全县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确定了高标准通过省级验收、国家认定的奋斗目标。
2017年,卢氏县创新举措,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7亿余元,解决了项目建设的后顾之忧;把最好的位置给学校,最大的平地给学校,特别是利用扶贫新政策新增教育用地647.42亩。两年来,全县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餐厅楼107栋,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新建标准化运动场24个,总面积25.65万平方米。尤值一提的是,该县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农村教学点减少1/3以上,全面消除了“大班额”。两年内累计筹集资金10.29亿元,新建、易地新建、改扩建45个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了贫困山区学校建设史上的奇迹,“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是深度贫困县卢氏县的真实写照,包括全国最先进的教学交互智能平板,也已在全县所有学校课堂安装应用。2021年以来,新建卢氏二小教学楼、城关镇中学宿舍楼、双龙湾镇中心小学综合楼,全省最大扶贫搬迁社区兴贤里社区配套初中育贤中学,2022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卢氏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典型示范案例,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精准扶贫先进县。
(二)打好“三地四方”合力均衡协作战
作为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驻地的湖滨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1所,分属市本级、湖滨区、经济开发区,即所谓“三地”。迎检工作既涉及市、区政府层面的协调沟通,又涉及到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即所谓“四方”。湖滨城区同时又是全市中心城区中的主城区,辖区内“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相对最为突出,创建工作可谓一场阵地战、协作战和攻坚战。这一背景下如何推进区域均衡?我们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市直学校和开发区学校统一纳入到湖滨区。全市层面,成立了有湖滨区、市直、开发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别与湖滨区、开发区和市直教育、财税、人事、编制等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成立了由市教育局、湖滨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组成的协调小组。通过“四方会谈”,召开创建联席工作会议,听取汇报,研究会商,督导检查,推动创建任务落实。
2015年,湖滨区人民政府先后投入2000万改造全区学校,农村学校干净整洁了,教学仪器、图书充足了,班班通教学实现了,网络教学贯通了,校车配备了,暖气装上了,上下学有保安护送了,初步实现了“同一座城市、均衡化发展”的办学目标。从2016年9月起,该区财政还每年投入158万元,为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了师生“阳光营养餐”工程,惠及全区1730余名师生。每年投入400余万元确保全区冬季师生取暖;每年投入专项安保资金为学校聘用专职安保人员。三门峡市开发区管委会当年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山前小学,改善了3所小学的办学条件。三门峡市本级则在投入1.5亿元,新建市实验小学,改扩建市实验中学、市三中、市二中和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基础上;又先后拨付专项资金4000万元,用于直属中小学均衡创建和复核工作,其中包括高标准装备义务教育学校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
在中心城区,以市教育行政部门名义,出台了《湖滨辖区小学盟校制发展实施意见》,推动7所规模较大的优质学校与7所规模较小学校结成盟校,以三年为一周期,打通湖滨城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流通渠道。2018年秋,在市直学校,打破体制机制藩篱,组建了三门峡市阳光小学和三门峡市外国语中学两个教育集团,整合师资队伍,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放大和增值,历年来的“薄弱学校”生源普遍提高,出现了历史上没有过的满员现象。
(三)打赢“县域督导”各个击破大决战
2016年7月上旬,我们对渑池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过程督导。随机抽查到的27所学校中,仅有3所学校达标,达标率仅为11.11%。特别是县城“超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城区初中最大班额87人,小学最大班额92人。
如何激发士气,背水而战?督导评估组决定首先在全县反馈会上扮黑脸,即一不遮掩,二不含糊,直言不讳一一指出上述问题。特别是针对工作推进缓慢这一现象,敢于发狠话,善于出狠言,通过猛敲警钟,展亮黄牌,会后一位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反馈意见讲出了每所学校存在的问题,没有虚伪和空洞的话,与会者人人信服叹服。时任该县城关镇党委书记赵中民感慨说,没有想到问题这么多,压力蛮大的。刚履新的渑池县原县委书记杨跃民当场表态,“在学校设施建设上,哪怕财力再紧,不管压力再大,县委、县政府一定做到力度不变、投入不减、标准不降”,表达了全力以赴做好渑池县教育工作的坚定决心;时任县委副书记张行军主动请缨,积极争当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的“指挥长”。
次年8月上旬,时任渑池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喜来针对省回访督导时提出的全县农村教师补贴偏低一事,在现场会上当场表态筹措资金尽快补发900余万元。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县面向社会又公开招聘了200名教师。先后投资建成了韶州中学、仰韶学校、仰韶高中、会盟小学、丽景小学,引资建设了全县两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翰林实验学校和容一国际学校。通过实施学校扩建扩容计划,使“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每年都要组织对6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进行两次实地督导。上半年对创建情况进行过程性督导,下半年重点回督欠拨的教育经费和重大问题整改及学校管理提升情况等。在督导过程中,我们一贯坚持不讲情面,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真正把问题点透,切实把短板说明。同时发扬钉钉子精神,注重追踪问效,紧盯整改事项,通过回督推进问题解决,弥补不足,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四)探索构建跨区域教育督导新模式
2018年11月,随着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评估小组认定卢氏县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意味着三门峡市6个县(市、区)全部步入“优质均衡时代”。“优质均衡时代”,区域教育督导工作的转型需要遵循规律,更需要创新机制。教育督导重点该“督导”哪里、该怎么“督导”、用什么去“督导”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且越来越现实。
2018年10月31日,三门峡市牵头举办了首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教育督导协作区座谈会。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相关领导、督导室主任等参加会议。与会人员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为依托,进行了全方位交流,形成了督导协作区纲领性文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教育督导协作区实施方案》,明确了职能定位、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建立了常态化日常交流平台,旨在挖掘、整合、利用区域间教育督导资源,针对教育督导的相关业务探索组织交叉督导评估活动,进行定期交流,相互学习,合作研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已经建立了综合教育督导、督政、督学、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专家资源库,成立专业督导评估团队。教育部网站曾三次刊登了相关消息后,引起了教育部督导局的高度关注,并对“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教育督导协作区”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实施区域教育督导协作模式,依托专业的评估人才、技术和资源,对区域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专业诊断,将有效盘活四市的教育存量和潜能。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形成“用数据说话、重数据评价、依数据决策、谋数据创新”,将会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有助于区域教育问题的有效改进,实现区域内教育多方面合作的新模式,不断促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共同提升,从而推动区域教育督导协作信息化、科学化、智慧化步伐,使跨区域教育督导协作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为造福一方百姓、助推一方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经验与体会
通过教育督导,大家普遍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不单是硬件水平的均衡,更应该是学校软实力的提高。我们坚持以评估推动质量提升,在关注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衡的同时,更加关注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的指标,推动条件均衡和质量均衡齐头并进,引导学校规范办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各县(市、区)在培育学校特色文化、美化育人环境、优化育人氛围、强化育人功能上下足功夫,坚持硬件软件并举、外延内涵齐抓、共性特色并重,全力推行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加速推进校园文化亮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校园的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强起来,市域教育逐渐步入内涵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2020年12月11日,我市6个县(市、区)又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复核,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关键在于:摸清了困难的底子,拿出了攻坚的勇气,做出了科学果断的决策,完善了统筹推进的机制,抓住了硬件整改的重点,发扬了苦干实干的精神,开出了均衡提速的良方,破除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实现了质量提升的目标。总的体会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重视是前提,经费投入是保障,科学规划是关键,学校建设是核心,队伍建设是重点,督导评估是动力,质量提升是根本。三门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聂红超介绍说,以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为契机,教育督导部门撬动政府投入教育15亿元,五年追回教育经费2亿多元,不仅为教育“督”出了“真金白银”,也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彰显了无法替代的独特作为。
而对于各县市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是正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者,我们均积极推动以市政府名义进行通报嘉奖,以调动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借力人大、政协、组织、纪检监察、发改、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力量,借力全市优秀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借力新闻媒体、大众传媒工具,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推动教育督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三门峡近年来的心得之谈,有关教育督导工作动态等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及新华网、教育部、教育厅等网站刊发200余篇。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市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与“办好、教好、学好”的目标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优质均衡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城镇挤”、“乡村空”问题依然存在。二是教师聘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个别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准入、招聘、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参与社会事务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三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育人观念还需要普及和强化。部分学校重外延轻内涵、重升学轻育人,不少家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衔接,教育观念转变难,仍存在盲目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各县(市、区)政府签署《河南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确认书》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名单的通知》要求,在巩固提升基本均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优质均衡创建,坚持“既重硬件更重软件、既重指标合格更重群众满意、既重数量更重质量”的原则,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挂图作战、台账管理、稳扎稳打,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把问题分类解决在不同年度,补短板、强弱项,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建立部门协调和定期会商机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任务量化方案,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强化督导检查。要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机制,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及均衡发展情况的督导,督导结果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推进措施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实施问责或通报批评。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先进典型,形成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营造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