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三门峡教育信息》 > 2017年 > 文章详情

第84期:努力做有份量的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2017-11-03 10:09 来源:三门峡市教育局

:11月2日,在许昌市召开的2017年教育时报记者工作会议上,三门峡记者站及记者个人双双获得报社表彰,并作了典型经验介绍。现将发言整理刊发,供各地各学校加强宣传工作、提升宣传成效参考。

努力做有份量的新闻报道

《教育时报》三门峡记者站  杨仲勋

不知不觉间,从事兼职新闻报道工作已整整二十年。从当初听到题材就兴奋的“发烧友”,到现在遇到典型仍犹豫的“兼职记者”,不知是渐渐失去了新闻敏感,还是无形中抬升了写作标尺?有时自问,作为一名准教育新闻报道者,究竟在关注什么、报道什么、又在追求什么、持念什么?天长日久,这种越来越固执的秉性,体现在为数不多的发稿上,也反映在愈来愈看重的文章中。

做有积淀的报道

新闻讲求时效,但新闻真的几乎是手到擒来、倚马可待的速成品吗?特别是面对一个比较典型的新闻题材时,率尔操觚难道不是值得批判的写作态度吗?

近年来,三门峡的教育督导工作善于利用多方力量,在督政方面求实问效,真督实导,主动发声,扮好黑脸,发挥了教育督导的独特作用。各县(市、区)累计追拨教育经费两亿多元,受到了基层教育部门及学校师生的欢迎与好评。其工作成绩不仅在全省教育督导工作会议上作过经验介绍,还曾在《人民日报》的专题通讯中进行过突出报道。作为曾参与过上述经验材料撰写的时报记者,如何后来居上,在报道的专业性方面实现突破?

为此,日常工作中,记者注重加强与督导部门的沟通,及时学习有关督导政策文件,了解督导安排部署,参与具体督导活动,掌握督导情况反馈,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此间,注意捕捉鲜活素材,同时重视有关总结、通报的梳理,以丰富写作的素材的积累。在日复一日的密切交流中,在长年累月的持续跟进中,记者对全市教育督导工作的特点逐渐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构思时就能“胸中有丘壑”,入题后就能如鱼得水,渐入佳境。时报发出的《三门峡:教育督导缘何能有如此作为》就是这样一篇积淀了三四年时间的“早孕儿”。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也许正因为有备无患,当今年初接到赵鑫主任的限时约稿后,虽然当时忙于筹备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但仍慨然应允,并于凌晨三时左右顺利脱稿。

有厚积方能薄发,有积淀才有资本。作为记者,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新闻线索,一定要视若珍宝,善于琢磨,不要随意草率地发稿了事。它们是我们的新闻富矿,有时甚至可遇而不可求。就像小秦岭山中开采黄金一样,一定要研究脉向,轻易不要贸然下手,防止浪费血汗,甚至南辕北辙。

做有深度的报道

新闻写作也许有一些程式,但新闻真的无学吗?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怎样对待新闻,怎样报道新闻,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吗?

近年来,灵宝市建起100余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其中87所学校建成了“四室”;对近2000名班主任和骨干教师进行了近10次培训,全市中小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有14节、12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学校每周还有2次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灵宝市曾被评为首批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刚开始了解到这个新闻素材时,记者曾怦然心动。但因抽不出时间深入采访,心中无底,所以一直没敢贸然动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记者在研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有关文件前提下,也查阅了相关题材的一些报道。特别是碰巧接触的新华社的一组报道,对记者启发很大。因此,在写作《灵宝:心理健康教育何以受青睐》时,除列举当地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外,还适度加入了部分记者的观察与思考,尤其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流于形式,一些学校虽设置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但限于师资原因,仍由非专业心理咨询师承担等。

有深度才有份量,有筋道才有成色。类似前述这样的报道,跳出了相对平面化的歌功颂德式的报道窠臼,在主题的开掘上更进一步,在报道的视域上更深一层,不仅显得中立客观,也更耐读耐看,并且更易于读者接受。作为记者,遇到一块有水的土地,一定不要依惯性浅尝辄止,而要有打出一口“旺井”的决心,用文字的?头掘出汩汩四溢的甘泉来。

做有味道的报道

新闻写作自然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快餐”制作,但真得能跳出干巴巴的藩篱而讲求“口感”吗?特别是在机器写作已经介入新闻报道领域的时代,作为记者,该如何当好一名“大厨”,为读者提供更鲜活的“食材”?

刚开始从事新闻写作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报道什么。而对于如何报道,如何让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产生认同,往往并不是放在第一位的考虑。做有味道的报道,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想方设法提高宣传艺术。一团面,可以削,可以擀,可以揪,可以扯,可以挂……只有了解到食客的喜好,才能让其口舌生香。一锅汤,感觉淡了,适当加盐;感觉咸了,适当加醋;感觉稠了,适当加水;感觉稀了,适当加点儿粉淀;感觉色泽暗淡,适当加上鲜料,才合味口。记者曾经看到过多篇新闻报道,有的模拟主人公的口气,像《人民日报》上刊发的反映我国发射的月球车《“玉兔”日记系列》、《一块煤的自述》等等,都是很拟人化的新闻,这就是吸引读者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其对于科学家这一领域人物的报道,让外行人也乐于阅读,并能够看出门道,就更是一种高超的写作能力。

有味道才有魅力,有个性才有活力。做有味道的报道,应该说是新闻写作中比较高一个层次的职业追求。个人在报道中也进行过此类的尝试。如对于区域教育在“引导——自学”方面极有见地的一位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报道,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就竭力跳出业务看业务,写他的坚持,写他的固执,写的他的认真,写他的思想,努力把枯燥变鲜活,把生硬的变柔软,让人去接受,去感动,在《教育时报》以《一项永不结题的课题实验》为题发表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宣传效果。

做有影响的报道

新闻多是时过境迁的易碎品,努力做有影响的报道,难道是一个奢侈的命题吗?作为一名严肃的记者,如果最终没有几篇业内口耳相传的作品,还能叫作一名称职的记者吗?

新闻工作多年,对于好的题材终于能够冷静从容了,对于荣誉也终于能够淡定超脱了。但具体到某一篇报道中,仍在内心深处坚守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时翻检个人多年来的报道,在一篇篇日渐泛黄的新闻纸背后,依然感觉到有一颗心在怦然跳动。那些曾经为之呕心沥血的作品,如今静静地休憩于书案的一个角落,作为某个时段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见证,在完成了使命之后,成为岁月深处一种宁静的记录。像工作通讯《教师中,那些鲜活的面孔——河南省特岗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就以比较深入扎实的采访、精心细致的构思、及时准确的报道,既反映了2009年全省首批特岗教师给基层教育带来的可喜的变化,也反映了其内心的呼声及真实的诉求。该文除了与前述提及的一些报道获得时报季度优稿外,还曾荣获当年省委、省政府好新闻一等奖的殊荣,取得了不少专业报道者也未曾获得的荣誉,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赞誉。而我更在乎的是,它们除了在师生中引起的反响,也激发起他们的自豪,更鼓起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这是值得追忆与玩味的篇章,也是值得总结与提升的环节。

有努力有才辙痕,有影响才有记忆。是的,做有影响的报道,检验着写作者的专业水准,也考验着写作者的专业素养。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新闻题材,除了跃跃欲试的激情,越来越生出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尽管从业二十多年,我又怎么能够确认,哪一篇是自己有影响的报道?或者说,到底有没有哪一篇是自己有影响的报道呢?

做有支撑的报道

不过,稿子写得再好,如果没有主流的媒介、主流的渠道作为支撑,无疑是无本之木,又何谈什么传播效果呢?特别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下,海量的资讯扑面而来,如果不注重主流平台的建设,如果没有主流媒介的推介,无异于空中楼阁,所写的新闻难道不会如同流星一般稍纵即逝吗?

主流平台的建设,对于教育界新闻宣传人员而言,自然应该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定位。特别是身在河南,尤其是基础教育界,就不能不关注《教育时报》。而作为时报的驻站记者,可以说其兴衰荣辱,都与个人休戚与共。可以说,在相扶相携的日子里,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化融合成为命运共同体。而主流媒介的推介,于我也是感同身受。从事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作为时报驻站记者直接交往的十年,感觉是所有媒体中最给力的一个,所写的每一篇作品,都能得到公正客观的处理——甚至,在有些时候,感觉对自己是厚爱的,或者说,对三门峡是偏爱的。因此,这也是个人最为珍视的一段时光,更是无法推卸的最为关键的理由。

有平台才有支撑,有阵地才有底气。新闻宣传与报刊发行相辅相成,只有两者兼顾,才能形成互动关系,才相得益彰。十年来,努力以个人的作为和修为,抓龙头,从市直学校做起,细化目标数,搞好读报用刊活动的示范引领;保基本,从所属县(市、区)抓起,确保数额,持续扩大《教育时报》的影响力。在教育人物、信息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信息新闻写作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中,将是否在教育主流媒体上重磅刊发为前提,并利用年度教育工作会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与奖励。以编辑《三门峡教育信息》为契机,适时转发《教育时报》上有启发意义的报道,如《表彰会上摆“擂台”各展其能亮“实招” 周口高中质量总结会博得满堂彩》《十九大河南基础教育代表刘成章为农村脱贫扶智育才》等,进一步提高时报的美誉度,也在系统上下形成重视教育宣传、重视主流媒体宣传的工作氛围。

新闻宣传工作重要不重要,首先是报道者自己不能看轻了所服务的岗位与机会。一篇新闻稿件能不能出彩,首先是报道者自己用没用心思。二十年,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回首与展望,都是一种纪念。作为区域教育的宣传者、推介者、代言者,一定要努力做有积淀、有深度、有味道、有影响、有支撑的报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份兼职的名份,也才对得起个人的良心。




附件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