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三门峡教育信息》 > 2019年 > 文章详情

第39期:不比楼房比学生 不比财产比希望 不比排场比教养好学风好家风孕育出“大学生村”

发布时间:2019-09-03 15:25 来源:三门峡市教育局

“今年俺村又出了7名大学生。从恢复高考至今,俺村一共出了243名大学生!”8月31日上午,指着村敬贤堂里的英才榜,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陶桥村党支部书记陶文博喜笑颜开。

他告诉记者,这243名大学生中还包括13名博士、21名硕士。

一个偏远小村咋能培育出这么多大学生?

“祖辈们一直秉承耕读传家、重教启智的传统,在上世纪40年代初,村里就办起了全县为数不多的私塾。”陶文博说。

正是因为有尊师重教的好传统,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年,村里两位青年就考上了本科院校。这让村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此,“只要孩子愿意读书,砸锅卖铁也要供养”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家长们勤劳苦干供养学生。村里逐步兴起了“不比金,不比银,就比家里能出人”“不比楼房比学生、不比财产比希望、不比排场比教养”的风气,村民们都以子女全面发展、学习好、素质高为荣,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攀比”之风下,村里差不多每年都有五六人考上大学。退休教师陶永谦的三个子女就是代表:大儿子如今是博士,在中科院从事尖端科技研究;二儿子读了本科,女儿是硕士,均在深圳工作。“学生就是家里的希望。在最紧张的时候,家里曾借债不少。”陶永谦说,后来大儿子工作后,不仅还清了债务,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知识改变命运,经历就是财富。“教育孩子其实就4个字:兴趣、习惯,也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孩子们深知家里的不易,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酷暑寒冬,每天坚持学习至深夜……”说起培养孩子的秘诀,陶永谦自豪不已,一一道来。

与陶永谦家相似,村民陶俊国夫妇为了供养孩子上学,起早贪黑干活挣钱。孩子们也都很争气,尽管没有零花钱,穿的多是亲戚朋友给的旧衣服旧鞋子,但从来没有怨言,一门心思用到了学习上。他们的三个孩子,如今两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

去年,村里建起了村史馆、乡愁馆、敬贤堂、党建馆、书画室5个功能馆室。敬贤堂里,历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和在外成功人士分别上榜,彰显榜样的力量。每逢寒暑假,回村的大学生们都义务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本科毕业后我也要读硕士、读博士,继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今年被南阳师范学院录取、暑假一直在村里帮教中小学生的陶胜杰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今的陶桥村垂柳成荫,干净整洁,民房错落有致,村民彬彬有礼,满眼尽是文明和谐的景象。“村里崇文重教的学风家风、村民们向上向善的执着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是俺村振兴的力量源泉。”陶文博说。



附件下载:附件